close
巨岡機械的生產車間,技術工人正在測試機器。 記者 孫俊傑 攝
1992年落戶東莞,2015年成功上市,韓資企業高偉光學電子有限公司在20多年間從一傢從事玩具生產的來料加工企業成功轉型為電子半導體企業。目前,公司是全球移動設備相機模塊的主要供貨商,光學鏡片等核心技術在行業內處於領先地位,並已成為全球第六大相機模塊供貨商。
從來料加工到掌握核心技術,從為人代工到自主生產,從“汗水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高偉電子是東莞加工貿易企業成功轉型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東莞通過積極打造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服務新體系,打破加工貿易企業外來技術依賴,引進“三重”項目支撐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等方式,推動全市1萬餘傢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取得顯著成效。
2015年,在國際市場環境惡化、國內各種生產要素成本上升雙重不利因素的擠壓下,東莞外貿逆勢飄紅。數據顯示,去年,東莞進出口總額10407.7億元,同比增長4.2%,增速連續兩年排全國前五名城市第一。其中,出口6435.3億元,同比增長7.9%,增速連續兩年排全國前四位城市第一。
以創新驅動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東莞在“突圍”中期待華麗“轉身”。
企業升級
科研投入不斷增加
進入8月,由易事特集團提供整體UPS不間斷電源系統的深圳地鐵工程全面進入運營階段。這是繼創下國內多項行業紀錄的深圳地鐵11號線後,雙方合作再度升級,易事特為深鐵集團全網運營的“大腦”提供強勁的整體電力保障。
而在此前,易事特還拿下美國首條無人駕駛地鐵的“不間斷電源”項目。在業界看來,中標美國這個項目,意味著他們取得瞭全球地鐵和軌道交通的通行証。隨之而來的是歐美多個國傢的地鐵項目,都向他伸來“橄欖枝”。
“十年前,易事特主要做貼牌加工,利潤不到3%﹔如今做自己的品牌,像美國的無人駕駛地鐵項目,淨利潤已接近30%,一躍成為行業龍頭老大。”易事特集團董事長何思模說,易事特成功的秘訣就在於創新。
在東莞臺一盈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海向記者展示瞭公司最新的高精尖產品——液態金屬,“比不鏽鋼輕,又比不鏽鋼硬”。因具有高強度、高硬度、高彈力、耐腐蝕及可壓鑄成型的特點,臺一盈拓生產的液態金屬將重點開發手表和smart watch等奢侈品市場。
從電火花機起傢,臺一盈拓在20年間轉型成為集開發、設計、生產和銷售機械零部件、數控機床及裝置、數控機器人、電腦軟件硬件及其周邊裝置於一體的企業,靠的也是創新。楊海表示,目前,企業專職研發人員達50多人,研發人員佔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比例達到20%。
越來越多的東莞加工貿易企業像易事特、臺一盈拓一樣致力創新,謀求更高的利潤份額,一大批創新型企業加快成長。數據顯示,東莞研發投入增幅連續3年居全省前三,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55%。目前,東莞全市科技型企業超過5000傢,其中國傢高新技術企業985傢,數量居全省第三。
以轉向求生存,以創新謀發展,持續投入研發力量,成為東莞外資企業的共識。高偉光學上市後,公司社長金甲?表示,完成本次香港上市後,計劃利用上市發行股票所募集的資金,在東莞擴大投資、提升產能、升級生產線,進一步增強高偉光學的綜合實力,通過不斷創新,走出一條具有東莞特色的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新路。
雖然受大環境影響,今年東莞外貿形勢未見好轉,但外商企業的投資流向值卻釋放出良好信號。今年初,東莞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任重誠告訴記者,近年來外商的投資主要集中在自動化生產和產品開發上,以2015年為例,外資在科研技術行業投資增長135%,總量是2013年的3倍,連續廁所管道間煙味兩年保持三位數增長。
品牌崛起
從“單純貼牌”到“自主品牌”
近日,智高文創成功登陸“新三板”,成為東莞首傢上市的文具企業。這傢專業從事學生文具研發、生產、銷售的國傢高新企業,由“智高文具”成功轉型而來。
從傳統的文具加工、生產企業到文化創意企業,智高完成瞭從賣產品到賣品牌、賣文化的轉型之路。智高文化創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梁佛江介紹說,做產品就像放煙花一樣,商業周期短,紅利轉眼即逝,還面臨著不斷被山寨、模仿的侵權問題。
意識到這一問題後,智高開始加大培育建設品牌力度,打造瞭擁有自主產權的卡通造型幾百款,包括智高、KK兔、寶樂辦公用品等系列品牌產品,賣起瞭品牌。今年,智高建成瞭IP產業生態圈,已擁有各項專利186項,邁上瞭規范化、品牌化、高端化、多元化發展的新征程。
與智高一樣,東莞大偉成記玩具有限公司在建廠之初就立下決心,從最初的代工逐步向打造自主品牌過渡,經歷艱難的轉型,大偉成記嘗到瞭甜頭。目前,該公司自主品牌產品的營收已經達到公司收入的90%。
在東莞鬆山湖,掩映在湖光山色間的華為終端總部現雛形。2015年,該項目工業總產值達808.53億元,預計投產後業務收入將超1000億元。不遠處,中集集團打造的中集智谷產業園,數十傢知名品牌企業先後入駐。
當人們對東莞的印象還停留在“來料加工、借船出海”時,像智高文創、大偉成記這樣掌握核心技術的東莞企業在市場上逐漸打響品牌,打破人們以往對東莞隻大樓浴室臭味會做貼牌加工的印象。
事實上,傳統低端的加工貿易“兩頭在外”,易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從加工貿易到一般貿易,企業的生產自主性更強,最顯著的標志是從貼牌生產到打造自主品牌的變化。統計數據顯示,東莞一般貿易佔比已由2010年的13.7%上升到2015年的36.6%。
擁有自主品牌的莞企,近年來也迅速壯大成長為行業“巨頭”。2008年以來,東莞年主營收入超百億元的企業從零起步,到現在已有12傢。尤其是最近3年,東莞納入重大建設項目且投資在1億美元或6億元人民幣以上的產業項目多達171個,總投資約3760億元,預計新增產值約11500億元。
搶佔先機
創新載體加速聚集
8月8日,中科院雲計算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下稱中科院雲計算中心)在東莞鬆山湖舉行“虛擬現實研究院和智能制造研究院”掛牌儀式。中科院雲計算中心主任季統凱在儀式上表示,虛擬現實研究院和智能制造研究院是在已經成立的9個分中心和研究院的基礎上,針對當前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形勢和熱點,精心打造的高科技公共服務和產業育成平臺,將努力佔領技術高地和產業高地,聚合技術和人才,在“創新、創業、創富”方面走在時代的前列。
虛擬現實技術被稱為“下一代互聯網”,是通往多個產業至高點的重要渠道。據介紹,虛擬現實研究院成立後,將抓住機遇,從研發、硬件、應用等三方面入手,組建公共研發平臺、高端人才團隊,讓更多更好的項目落地、轉化,為東莞市城市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在東莞,像中科院雲計算中心一樣的新型研發機構共有31傢,它們的加速聚集,正在成為東莞產業生態圈的源頭發動機,激發出強大的產業新動力。據介紹,這27傢新型研發機構,服務東莞傢具、毛織、電子制造、模具等行業的企業超過2萬傢,吸引各類人才2200多人,引進孵化高新技術企業140多傢。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是由新型研發機構引進的人才之一。這位知名的浴室管道間異味創業導師,孵化出瞭佔據全球民用無人機最大市場份額的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在東莞,李澤湘瞄準機器人產業,在鬆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播撒下創新的種子,先後進駐固高科技、李群自動化、逸動科技等多傢企業。其中,李群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瞄準東莞龐大的食品行業,研發打造食品機器人。這傢公司在今年4月完成瞭B輪數千萬美元融資,領投方為著名的賽富基金。
新型研發機構對準的是東莞產業的痛點。東莞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已形成瞭產業鏈,整個產業的發展已走到瞭全國前列。但由於缺乏核心技術及共性技術,研發資源分散,自主創新能力較差。中科院雲計算中心負責人介紹,智能制造研究院的成立則將致力於機器人名牌系列產品、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集成技術、下一代互聯網通訊技術的研究、開發及推廣,旨在通過三到五年的時間成為東莞市智能制造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撐平臺,為東莞市的科技創新打造又一新引擎。
不僅是與高校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企業研發中心正在向東莞集聚。據東莞市商務局通報,2015年全年,東莞市外資企業共設立研發機構1482個,其中投資總額1000萬美元以下的中小企業,佔全市擁有研發機構企業數量81.6%。傳統行業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也越來越大。共有856傢傳統行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佔全市擁有研發機構企業數量的57.8%。
機器換人
換來制造業新優勢
對於位居全國電路板民營企業第一的東莞五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來說,其核心競爭力來自低廉的價格及出色的品質﹔產品如今佔領國內智能手機電路板市場份額的15%-20%。公司行政總裁曾國權坦言,價格優勢主要得益於“機器換人”——企業先後投入瞭3.5億元用於機器換人,使企業的產值提高瞭30%。
在大朗鎮德爾能的廠房裡,其二代的自動化生產線已經投入使用,該生產線可以讓6個人取代原來33個人的工作,促使生產效率和產品的品質獲得大幅提升。德爾能計劃在今年投入1500萬元在三代生產線的研發設計上。
在東莞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過程中,不少企業遇到用工成本高企、原材料價格上漲等難題,但在被認為“對癥下藥”的“機器換人”過程中,有部分企業已經解決瞭成長的煩惱,重新找到瞭競爭優勢。
專註精密構件制造的東莞勁勝精密組件股份有限公司,正推進智能化改造,建設無人工廠。這傢企業的客戶包括三星、亞馬遜、索尼、中興、華為等知名企業。據預測,整個項目正式投入運行後,生產效率提高20%,運營成本降低20%,產品研發周期縮短30%,不良率降低30%。
無獨有偶,深圳市長盈精密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已在鬆山湖(生態園)周邊設立佔地近百畝的兩個制造基地,並且推進無人工廠建設。
“機器換人”帶來的制造業變革是顯而易見的。以東莞為例,最新數據顯示,東莞“機器換人”目前累計申報項目831個,總投資66.9億元,帶動全市技術改造投資總額231.2億元,增長85.6%。預計該批“機器換人”項目完成後可減少用工4.4萬人,單位產品成本平均下降9.8%,勞動生產率平均提高68.6%。
近期,為推動金融、科技、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東莞連放大招大力推進融資租賃工作,出臺系列政策。政策指出,鼓勵中小微企業通過融資租賃的方式實現“機器換人”,計劃在三年內該比例實現六成。
記者日前深入東莞調研發現,這裡的制造企業正在紛紛通過“機器換人”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勞動力成本,並從產業鏈上遊的智能裝備制造到下遊的機器人應用全面佈局,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機器人產業版圖。
東莞市經信局負責人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說,目前東莞機器人產業在“機器換人”的帶動下迅速壯大,東莞市智能裝備制造企業從2012年的100傢達到今天的400多傢,實現年度工業總產值約260億元,機器人產業集群初具規模。並引進培育大連機床、李群自動化、拓普斯達等一批具有核心關鍵零部件研發能力的企業項目,建設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鬆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等產學研平臺載體,智能裝備產業加快集聚發展。
這些推進智能設備使用的企業,本身也正在成為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的參與者之一。東莞市巨岡機械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光景說,自東莞重點推進“機器換人”以來,該公司高端數控機床的產量飆升,2015年該公司營業收入預計達12億元,同比增長近兩倍。
記者手記
以創新驅動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1978年,港資企業太平手袋廠在東莞建廠,成為全國第一傢“三來一補”企業,這標志著東莞農村工業化就此起步,也標志著五湖四海的藍領工人在此用辛勤汗水換取財富的開始。隨著東莞加工貿易的壯大,人們一度用“東莞塞車,全球缺貨”來形容東莞制造業的重要地位。
但近年來,快速發展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加之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東莞也遭遇瞭“成長的煩惱”。靠簡單的來料加工就能活得滋潤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經過市場的大浪淘沙,政府部門與企業都意識到,沒有一技之長、沒有創新發展,就難以立足。基於客觀現實,東莞對於轉型的需求、對於創新的需求,來得更加緊迫。
最先遇到困難,也最先破題解決——自2008年起,東莞就在全國首創瞭“非法人”來料加工企業不停產轉型的嶄新模式,探索出瞭拓內銷、創品牌、強研發等轉型路徑。2010年成為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繼續在轉型升級道路上先行先試。
特別是近兩年,東莞在以創新驅動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拓展“一帶一路”市場等諸多方面取得瞭顯著成效,傳統企業科研力度的不斷加大、擁有自主品牌不斷增加、創新載體不斷聚集、利用技術手段換來制造業的新優勢,初步實現瞭以要素驅動為主向要素驅動和創新驅動相結合轉變,從依靠粗放型外延擴張向集約內生優化轉變,從依靠外需拉動向內外需共同拉動轉變。
數據顯示,東莞從事過加工貿易的企業曾超過1萬傢,目前僅剩4000多傢。東莞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一數據體現的是“質”的提升,經過轉型升級,許多加工貿易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實現從OEM到ODM再到OBM的華麗轉身。(記者 靳延明)
5DCB4C27DA7A1908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